1、林黛玉—— 芙蓉
2、薛宝钗——牡丹
3、贾元春—— 昙花
4、贾迎春—— 迎春花
5、贾探春—— 杏花
6、贾惜春—— 曼陀罗
7、李纨—— 梅花
8、王熙凤—— 罂粟
9、秦可卿——仙客来
10、妙玉—— 梨花
11、史湘云—— 海棠
12、巧姐—— 牵牛花
扩展资料:
在《红楼梦》中“寿怡红各种美丽芳草开夜宴”中,十二钗抽花名,黛玉抽到的是一枝芙蓉,可见曹雪芹是把黛玉比为芙蓉。
在《红楼梦》中,第二十七回的篇目便用的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家飞燕泣残红”,可见宝钗体态丰满,很有杨贵妃之姿,兼之出身名门,门第显赫,正是把她比作为红牡丹。
贾元春因病去世时年仅四十三岁,贾府从这个时候起掉去了靠山,大故迭起。贾元春倏然一现,宛如荣宁二府的荣华富贵,盛极一时,败落也快。
贾迎春在众姊妹中才最平庸,看待丫环更冷漠无情,听任司棋受辱被撵,最后愤而撞墙自杀。迎春的无才无德,正如诗人眼中的迎春花一般,只是徒有其名。
在《红楼梦》中“寿怡红各种美丽芳草开夜宴”中,写世人抽花名签行酒令,探春掣签,她抽到的是枝杏花签,签上写道“瑶池仙品”。
《红楼梦》里的贾惜春,好与落发人交厚,如妙玉、智能儿等,并最终“勘破三春景不长”,落发为尼。故以佛门之花曼陀罗来比拟惜春正合适。
在《红楼梦》中“寿怡红各种美丽芳草开夜宴”中,十二钗抽花名,李纨抽到的是一枝梅花,可见曹雪芹是把黛玉比为梅花。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八面玲珑,可是她面艳心狠,好似毒品与良药的罂粟花。
在《红楼梦》中“寿怡红各种美丽芳草开夜宴”中,十二钗抽花名,秦可卿抽到的是一枝仙客来,可见曹雪芹是把黛玉比为仙客来。
《红楼梦》中的妙玉,爱洁成癖,素月谈相映,寂然见风度。恨无尘外人。
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写湘云酒醉眠卧芍药丛中,活脱脱即是一幅“海棠春睡图”。
在《红楼梦》中,巧姐在贾府衰亡后与板儿成婚,像牛郎织女那样过起了男耕女织的农村生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陵十二钗
为什么宝钗被誉为牡丹花?
先来说说薛宝钗这个人物,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博学多才,贾府里没有一个人说她的不好。就连林黛玉也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
其次薛宝钗为人处世也落落大方,十分大气。帮助了很多的人。她出钱出物为史湘云设东摆螃蟹宴,解决了湘云贫寒、势单却要请客的困难;她照顾命运坎坷的香菱,使香菱免受欺负;她暗中帮助家境贫寒的岫烟,一针一线地为她着想。
然后我们来说说牡丹。牡丹素有“国色天香”的美誉,盛开的时候色泽艳丽,玉笑珠香,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我国的历史中,牡丹也多次作为国花,可见,牡丹在我们心中的地位。
把宝钗比作牡丹,是对宝钗极高的赞美。艳冠群芳则是曹雪芹对于大观园中女儿宝钗最高的评价,容貌、品格、思想方面,她都胜过了大观园里其他的女孩子。容貌:不施脂粉,天然美丽。而说到宝钗形象的时候,形容她“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也就是脸部饱满白皙,大眼睛,不化妆而唇红、眉翠。大观园中,几乎只有宝钗天天是素颜,自云“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裳,熏的烟燎火气的”,他评“宝姑娘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对于宝钗的朴素,脂砚斋忍不住赞道“真真骂死脂粉妖怪”。而宝玉评价宝钗容貌说“宝姐姐是绝色的人物”,可见宝钗颜值之高。
人们习惯于将女儿比喻为花,美人如花,蘅芜君是女儿中的君王,相当于百花之王。因此薛宝钗被比喻为牡丹花。
大观园是女儿的自由王国,薛宝钗是大观园姊妹中的领袖,堪称大观园之王。
黛玉——芙蓉(木芙蓉,又称“拒霜花”,不是荷花),宝钗——牡丹,探春——杏花,湘云——海棠,李纨——梅花,妙玉——梨花,元春——昙花,迎春——迎春花,惜春——曼陀罗花,可卿——仙客来,凤姐——罂粟,巧姐——牵牛花,麝月——荼蘼,香菱——并蒂花,袭人——桃花,晴雯——荷花,司棋——柱顶红,金钏——水仙,紫鹃——杜鹃,岫烟——兰花,宝琴——芍药,龄官——蔷薇,芳官——野玫瑰,尤二姐——樱花,尤三姐——虞美人,平儿——凤仙,小红——含笑花,娇杏——凌霄花,鸳鸯——女贞花,蕙香——夫妻蕙
以上据戴敦邦所绘制《红楼梦群芳图谱》
《红楼梦》中有非常多的女性人物,她们都不是千篇一律的女性形象,而是各有各的特色,各有自己的美丽之处的,她们都像是一种花朵,展现出自己的芬芳和灿烂。
林黛玉作为这本书的女主角,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但是她却不像是大观园中的其他女子那样,她更像是一个弱柳扶风的女子,对什么权力地位都没有兴趣,但是她也具有才华和美丽的容貌,非常吸引人。而她只愿意一生一世一双人。因此她最像莲花和芙蓉,出淤泥而不染的样子,而且永远都是洁白的,处于浑浊不堪的贾府之中,她依然保持真我,没有被其他人所影响,即使她爱宝玉,也不会为了栓住宝玉的心就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林黛玉就是至真的净。而薛宝钗则是牡丹花,不仅端庄大方,而且美丽动人,是能够让人一眼就看到的美丽。而且薛宝钗和牡丹一样,都是大气的,因此才会有王夫人和贾母都希望薛宝钗和贾宝玉结婚,就是因为她的气质最符合贾府主母的地位,薛宝钗的端庄大气,不是其他女子能够比较的,她没有那些泼辣劲儿,更多的是典雅却吸睛。王熙凤则是玫瑰花,她是最具有浪漫气息的女子,在贾府中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墨守成规,然而王熙凤就是一个泼辣的女子,她身上更加有玫瑰花的野性,更加有那份妖艳,这是王熙凤独有的气质,并不像是普通的大户人家之女,而是非常具有个性的,具有自己的独立气质的。
《红楼梦》中的每个女子基本上都有对应的花,这都是展现了她们自己的独特魅力的。美丽之中包含了韵味,绝不是大众的美,这样的才是真实的美丽。
我们常常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比如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芙蓉如面柳如眉”、“梨花一枝春带雨”等等都是把这二者相关联了,而且让人感觉还特别的形象和有诗情画意,那么在《红楼梦》中有一众美丽的姑娘,若也用花来比喻她们的话,快来看看她们都会是什么花吧。
林黛玉——芙蓉花
为什么我会说林黛玉是芙蓉花呢,还记得有一句形容她的话吗“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刚”,既然姣花照水,那很大可能就是亭亭玉立在水中的芙蓉花了;还有就是宝玉生日时,姑娘们抽花签,黛玉就是抽到了芙蓉花,旁边的李纨还附和道“好极了,除了她,谁也不配做芙蓉”,所以说林妹妹是芙蓉花可是有根有据的哦。
薛宝钗——牡丹
宝钗一枝花签抽到了牡丹花,得到了众人的肯定,被尊称为“花王”,艳冠群芳,牡丹雍容华贵,和薛宝钗这个仪态端庄的大家闺秀正好相配。
贾探春——杏花、红玫瑰
有人说三姑娘探春就像是那带刺的红玫瑰,又香又好看,就是扎手,这简单的几句话正好概括了探春的性格脾气,她有很强的治家之才,只可惜是个女子,又是庶出。
另外,探春在抽花签时抽到的是杏花,上面的几句诗词也暗示了她日后远嫁的命运。
史湘云——海棠花
史湘云是个活泼又可爱的姑娘,她性格十分的直爽率真,喝醉了酒,倒在了花丛的石板上睡着了,那一幕真美,而且她在抽花签的时候抽到的是“香梦沉酣”,上面画的是海棠花,以此来对照她醉眠花丛,真的很应景。
妙玉——梅花
“访妙玉乞红梅”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有美感有意境的桥段,因为踏雪寻梅,都是这般美的,更何况,宝玉是去会这样一个高洁的妙玉,妙玉在众人眼中一直都是一个很怪的人,其严重的洁癖很不招人待见,李纨就曾说过她很讨厌妙玉的为人,但讨厌归讨厌,毕竟人家妙玉是个带发修行的人,是个“槛外人”,不是尔等世俗之人可以为伍的,而在所有种类的花里面,也只有梅花是在冬季这样的严寒季节开放的,所以说凌寒独自开的梅花和极度清高的妙玉实是般配。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极具艺术价值的一部,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原因在于它塑造了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从某种角度上拔高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女性地位。《红楼梦》像是一个永远不可能解开的谜,红楼十二曲,薄命司册子,前缘后事,都隐藏着曹氏想要赋予的终结。不得不提的,是个人象征花的隐喻。“以花喻人”是《红楼梦》中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法。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红楼梦》的“以花喻人”吧。
一、《红楼梦》以花喻人的创作初衷和主旨
开卷第一回,曹雪芹便交代了自己的创作动机。当时自己见过那么多见识广博,才能出众的女子,曹雪芹不愿她们被历史所淹没,愿以此书,铸就一个永久的空间,希望她们长存于世人心中。
曹雪芹着意闺中,一扫传统偏见,弘扬闺阁精神,讴歌天性纯洁的闺中少女。为了最大幅度地展现这些女儿的风姿神采,曹雪芹用花意象来点染她们,“以花喻人”使闺阁昭传,赞美女儿的美好寓意在此不言而喻。
曹雪芹将他的生平事业寄托在这部为不幸女儿作的《红楼梦》上,为的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悲伤,为的是讴歌那些陨落毁灭的女子。鲁迅先生曾给悲剧下过这样的定义:“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女儿是有价值的,是被毁灭的,曹氏用有着特定寓意的花来比喻她们的价值与悲剧,“以花喻人”不如说是以花述痛。
《红楼梦》“以花喻人”的旨归在于红楼女儿花落人亡的悲剧命运。故曹氏用花的典故、意蕴联系诸钗的命运遭际,又在用花喻人时,特别注重落花意象的使用,如黛玉葬花,湘云醉卧落,“花落水流红”的意蕴无处不在。
但在一定程度上,号称“怡红公子”的贾宝玉有几分曹氏的影子,他尊重群钗,善于发现群钗的美,常日将逗美人开心为己任,却无法在世事无常下庇护住群钗,面对美人的死去,他的所作所为愈发显得苍白无力。宝玉自以为“护花使者”,却遭不住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宝玉无法阻止群钗的香消玉殒,仿佛疯痴是唯一解脱的方法,曹氏假借宝玉之手,手书《芙蓉女儿诔》,痛斥这个无情的社会,这个惨无人性的专制制度。
二、以花喻人举列
1、林黛玉的芙蓉之喻
芙蓉是林黛玉的主花喻,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林黛玉抽的花名签是“芙蓉一一风露清愁”,其词曰“莫怨东风当自嗟”。林黛玉诗号潇湘妃子,取娥皇女英洒泪竹上成斑的典故,潇湘之人多爱芙蓉,也多种芙蓉,有秋风万里芙蓉之国的称号。花签上的题字是“风露清愁”,而黛玉爱哭,临风洒泪是常有的事,这个风露清愁非常符合她的性情。
第六十三回,宝钗抽得牡丹签,黛玉抽得芙蓉签,并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引杯。”黛玉的自饮一杯充满着孤芳自赏、清高脱俗的凄凉感叹,而与宝钗的牡丹相比,雍容不及,清雅胜之,更预示着黛玉在选媳竞争中的落选。黛玉芙蓉花签上的那一句“莫怨东风当自嗟”,被隐的上一句“红颜胜人多薄命”也巧妙地暗示了黛玉的命运。
可以说,黛玉的人物形象在芙蓉花的暗喻下,更为牵动人心。林黛玉孤标傲世、至情至性的人物形象,至少给予了芙蓉花喻内涵不断的解读与重构。中国花文化的核心精神却是花的人格化,赋花以人格,赋人以花格,乃至最终谁赋谁以品格几至不可究诘。
2、薛宝钗的牡丹之喻
宝钗的“牡丹”之喻,亦出自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宝钗首掣得牡丹,题曰:“艳冠群芳”。可以说,牡丹的富贵将宝钗封建社会典型的淑女形象标注地更为丰满,不仅暗示了宝钗选媳竞争中的胜出,更映射了她家族的富贵。
牡丹虽然有倾国倾城的美丽,但是其境遇却要依附于人,曹氏塑造的薛宝钗是典型封建礼教的殉道者,终究是落得既离且弃的下场。虽然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悲剧终成“死别”,而宝钗与宝玉的婚姻悲剧却终成“生离”,其命运的悲剧性进一步加深。
3、妙玉的红梅之喻
妙玉的红梅之喻出自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句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妙玉原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大家闱秀,却因为身体崩弱,常年生病,无奈之下,她唯有听从和尚的劝言,出家为尼,忍受着亳无乐趣、亳无色彩的出家生活。
妙玉性格中带着雅洁,不能说她极其洁癖,只是性格中就偏爱洁净清雅的东西。饮茶之水乃五年前梅花之雪所化,所用之杯乃古玩奇珍,这一出也体现了她的被迫出家修行的叛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