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心理学基础理论,这一理论源于行为主义学派的强化学习理论——即学习,本质上说是受到增强与惩罚的影响,而改变了行为的发生概率。例如,小孩说真话,得到了糖果奖励,以后他倾向于更多说真话;小孩说谎话,得到了糖果,以后他倾向于更多地说谎话。
而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不仅加诸于个体本身的刺激物可以让其获得或失去某种行为,观察别的个体的社教化学习过程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例如,小孩看到幼儿园老师夸赞彬彬有礼的小朋友,并且给其糖果吃,等到他(她)见到幼儿园老师,也会彬彬有礼;而小孩其他特质如性别角色等也是从社会环境学习而来的。
社会学习理论的这个论断,从在常识看是走了一小步,从在科学上看是了一大步。通过这种理论,行为主义学派的增强理论被用来解释许多社会心理学问题。社会心理学第一次拥有了改造社会的理论。自社会心理学理论出现之后,大量的电视报道、讨论会便随之出现,社会管理者开始更多地注意示范作用。榜样的教育意义被空前重视起来。
拓展资料:
阿尔波特·班杜拉(英语:Albert Bandura,1925年12月4日-),出生于加拿大Mundare,著名心理学家,以其社会学习论著称。
班杜拉毕业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1951年获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次年又获得该校博士学位。
1953年,班杜拉加入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 班杜拉的第一本书《青少年的攻击》(1959年),和后来的《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一书(1973年)。
1963年,班杜拉发表了他的第二本书《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1977年,班杜拉发表了the ambitious 《社会学习理论》一书。
1986年,班杜拉发表了《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一书,提出社会学习论。
在班杜拉1997年发表的著作《Self 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中,他 set forth the tenets of his theory of self-efficacy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fields as diverse as life-course development、教育、健康、精神病理学、运动、business和国际事务。1974年,美国心理学会选举班杜拉担任主席。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有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班杜拉的这一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家们的大多数原理。
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他的观点在行为派和认知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对认知-行为治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以下四个过程:
(一)注意过程
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榜样和观察者的几个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是的、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有依赖性的、自身概念低的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强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影响个体决定观察谁、观察什么。
(二)保持过程
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言语。个体贮存他们所看到的感觉表象,并且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
(三)复制过程
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个体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个体必须:
①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
②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复制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自我效能感,即一个人相信自己能成功地执行产生一个特定的结果所要求的行为。如果学习者不相信自己能掌握一个任务,他们就不能继续做一个任务。
(四)动机过程
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激励。社会学习论区别获得和表现,因为个体并不模仿他们所学的每一件事,强化非常重要,但并不是因为它增强行为,而是提供了信息和诱因,对强化的期望影响观察者注意榜样行为,激励观察者编码和记住可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班杜拉的社会理论学是以观察学习为核心而建立的,主要观点如下:
(1)交互决定观
环境决定论认为行为是由作用于有机体的环境刺激决定的;个人决定论认为环境取决于个体如何对其发生作用;班杜拉则认为行为、环境与个体的认知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尽管在有些情境中,某一个因素可能起支配作用,但也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素重要的位置,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性质,他把这种观点称为“交互决定论”。
(2)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察他人,即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为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和创造性观察学习。将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四个具体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和动机过程。
(3)自我调节理论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自我调节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经过这三个过程,个体完成内在因素对行为的调节。
(4)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以及情境条件。
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
扩展资料
班杜拉在大学学习期间就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那个时候他认为心理学家应当把临床现象经过实验验证的方式加以概念化,他认为像桑戴克和巴甫洛夫那样的单纯的行为研究是不够科学的,他认为心理学研究应当在实验当中加上认知的部分,通过认知和行为两部分结合更好的研究心理现象。
班杜拉还提出了交互决定论,他认为人的行为归根结底是由环境、行为和认知这三个因素交互作用而呈现的最终结果,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互相作用,这是他与桑代克和巴甫洛夫观点的不同之处,也把行为主义的研究方向引向了一个新的角度。
社会学习理论是阿尔波特·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心理学基础理论,这一理论源于行为主义学派的强化学习理论——即学习,本质上说是受到增强与惩罚的影响,而改变了行为的发生概率。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不满于极端行为主义的观点,在吸取了认知学习理论观点后,形成了一种认知——行为主义的模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社会学习理论。
1.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反对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的观点,他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2.观察学习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参与性学习是指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在做中学。替代性学习,又称观察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1)观察学习的类型
①直接的观察学习:它是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如幼儿的大部分模仿行为。
②抽象性观察学习:它是指观察者从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从而能根据这些规则或原理表现出某种类似的行为。
③创造性观察学习:指观察者通过对各个不同榜样的行为特点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行为方式。
(2)观察学习的过程
①注意过程:即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景的过程。
②保持过程:即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他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存储。
③复制过程:即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景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
④动机过程:即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奖励。
3.强化的分类
(1)直接强化
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2)替代性强化
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3)自我强化
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发表评论